書評︰梁家麟《基督教會史略—改變教會的十人十事》(自序頁1-5及247-394)(第五版) (香港︰明風,2008)及麥格夫(Aliste
r E. McGrath)《宗教改革運動思潮》(增訂版)(頁x-xiii、1-33及351-393),蔡錦圖、陳佐人譯 (香港︰基道,2006)
梁家麟《基督教會史略—改變教會的十人十事》(以下簡稱《史略》) 及麥格夫《宗教改革運動思潮》(以下簡稱《思潮》)都是教會歷史的入門著作,均原自於課堂講義,對象是平信徒。不過《史略》作者在自序中禁不住埋怨說︰「上課是另一個極不愉快的經驗」(「自序」頁3),在不厭其詳重述連連噩夢之後,竟然雄心勃勃地想「在退休之年,撰述一部以華人的觀點為主導的教會通史」(「自序」頁5,換言之,這本書可說是作者撰述這本「通史」的牛刀小試,他在二千年的教會歷史中選擇了十個具代表性的十位人物與圍繞著他們所發生的事,這些事可說是教會歷史的里程碑。而《思潮》側重宗教改革運動時代的基督教神學思想介紹,特別希望提供給讀者「一些觀念的入門指引」(頁xii),麥格夫沒有像梁家麟痛苦的經歷,他向讀者講述教學相長的愉快經驗,而且謙虛地表示,讀者如覺得有所裨益,首先應該感謝他的學生(頁xii),這是一個讓未上過他課的任何一個神學生都會悠然神往的光景。
《史略》提出「寫歷史便是說故事」(「自序」頁1),不過史學工作者對史料鉅細程度的拿捏準繩與重現的深淺關係往往影響讀者對歷史中的人與事的觀感,最明顯的例子是,《史略》第七課,在講述衛斯理約翰的福音主義運動時,只是草草兩段介紹孕育這個運動的前因—英國宗教改教革與聖公會產生的經過,既然,衛斯理終其一生從來沒有主動提出要叛離英國聖公會,那麼,應該不同於路德視天主教為「大淫婦」,聖公會也應不是那麼糟糕像是非革掉不可,作者既然想華人信徒希望透過拜讀他的大作避開西方教會偏見來看上帝在教會中的作為,但作者表明限於篇幅就將英國宗教改革純粹歸因於「由英國國王的一樁離婚案件,觸發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的決裂」(頁252),隨即二話沒說的指出,「這宗教改革是極不徹底的」(頁252),但只見作者筆鋒一轉馬上質疑聖公會「一方面拒絕羅馬教皇的絕對領導,另方面卻主張接受國王為其最高元首,它的理據何在?」(頁253)作者始終不讓對方申辯「如何不徹底」和「何在的理據」,反而在這麼有限的篇幅中花了一點筆墨陳述自己的「歷史觀」,連消帶打地再質疑「英國教會……確立從傳統獲得合法性與權威的主教制度,這又如何說得過去?」(頁253)作者一方面信誓旦旦要消除西方教會的偏見,但在缺乏理據的陳述下就怱怱立論,以後的篇幅都盡是聖公會的不是之處,像我們以前唸的中學歷史教科書提出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因素,然後判定合該發生衛斯理的福音主義運動,不過,沒有教會歷史認識的讀者讀後就會未經判斷接受了他的觀點而產生了西方教會可能早已揚棄的「偏見」。
雖然,麥格夫認為相對於路德倡導信義宗與加爾文領導改革宗的改教運動,英格蘭 (英國)的改教運動「不能被視為一個理解宗教觀念的角色和影響力的決定性典範(controlling paradigm)(頁32),但是他也不是草草幾筆輕輕帶過。他在同意亨利八世的離婚決定是直接促成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決裂的導火線,更重要的是他用了整整一章闡述英國改教運動的歷史必然性,他指出︰「在英格蘭,(宗教)改革主要是政治性和實用性的。實際上,教會的改革是亨利(相當有違他的本性)為了獲得和確保他在英格蘭的個人權力而付上的代價。」(頁357) ,完全是在客觀陳述牽涉到的人與事之後,讓讀者也有思考接受結論的迴旋空間,這又豈是西方教會的「偏見」呢?
《思潮》在全書結論說︰「一段歷史若是忽略了觀念,就不能算是把故事說好,而且肯定也不是把故事說得完全。」(頁391) 作者承認在讓讀者完全沉浸在宗教觀念與態度主宰的宗教改運動中,始終是力有不逮的,但他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按《思潮》作者所說,《史略》的作者往往在未把故事說好,甚至未說得完全時,就忍不住呈現他通史式的歷史觀,例如在提到福音派發展時,《史略》的作者說︰「在這些反教的國家(上文指共產及回教國家)中,由於現實環境強迫基督教邊緣化,……這解釋了為甚麼在八十年代中國大陸教會重開以後,……能夠存留下來的大多是屬於基要信仰的。」(頁393) 這樣立論就很容易給人信口開河的感覺 ,類似缺乏論據的「春秋之筆」,在《史略》全書中可說俯拾皆是。
r E. McGrath)《宗教改革運動思潮》(增訂版)(頁x
梁家麟《基督教會史略—改變教會的十人十事》(以下簡稱
《史略》提出「寫歷史便是說故事」(「自序」頁1),不
雖然,麥格夫認為相對於路德倡導信義宗與加爾文領導改革
《思潮》在全書結論說︰「一段歷史若是忽略了觀念,就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