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評析阿民念主義之聖經及理念
讀書報告︰《慕迪神學手冊》34章「亞米紐斯神學」、楊東川著《鬱金香的奇葩︰阿米念其人其事其思》(台北︰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2008),109pp (以下簡稱「楊著」)
阿民念主義 (Arminianism) 是指原自荷蘭宗教改革家阿民念 (又譯阿米念或亞米紐斯,Jacobus Arminius,1560-1609) 的神學主張及其引起的思想運動。阿民念在加爾文主義席捲荷蘭全國之際,經過仔細查考聖經,特別是《羅馬書》,以及教父們的著作,提出了對加爾文主義的修定觀點,他雖然贊同加爾文提出的某些揀選看法,但他對加爾文的接班人伯撒所提出的《墮落前預定論》(Supralapsarianism) 就不敢苟同,他認為《羅馬書》的主旨是要闡明上帝在救贖歷史的絕對主權,以猶太人雖屬神的子民,他們得著救恩也要像外邦人一樣單憑著信 ,不能憑神的誡命 (「楊著」p33)。阿民念主張,信心是神所賜的恩典,但不像加爾文主義者所認為是「不可抗拒的恩典」,因為人有自由意志,人在神面前不是傀儡,人可以選擇決定是否相信與接受神的救恩,「這種 (有關恩典的) 爭議,其實與恩典本身的行動或作業無關,而僅僅是與作業的模式可否抗拒有關。」[1]阿民念的主張被對手視之為「伯拉糾主義」要迎頭痛擊,就在他準備第二次答辯後因病去世,這真是可惜,我們後人無法再從他的自辯確認他的全面理念,他的盟友「抗辯派」在他死後翌年按他的主張寫成一份名為《對荷蘭國的抗辯》(Remonstrance to the States of Holland) 將他的理念發揚光大,在這份抗辯書中,阿民念主義有關救恩與信心的互動關係五項信條從此被確立 (「楊著」pp40-42)︰(1) 神早在創世以前在祂兒子基督耶穌裏已預定拯救、因為領受聖靈的恩賜而相信基督耶穌的人,但信徒必須要持守信仰到底才可以不像不信的人永遠與神隔絕 (參約三6);(2) 耶穌基督為世上每個人死,但只有一切相信祂的人都可以得到救恩 (約三16、約壹二2);(3) 人因為處身於罪惡的世界,沒有自我選擇行善事以至信仰的能力和意志,惟有靠賴聖靈在基督耶穌裏由上帝重生,使我們得著領悟與相信罪得赦免的能力 (約十五5);(4) 這種重生的恩典都是一切行善與信仰的動力,開啟了神與我們的合作之門,但這種恩典不是不可抗拒的,使徒行傳第七章就記載了很多抗拒聖靈的人;及 (5)我們藉著信靠耶穌,就可以藉著聖靈的幫助,有能力勝過撒但的試探並且克制自己的情慾,但信徒不是不會跌倒的,只要堅持信靠,耶穌基督必定會保守他們到底的 (約十28),至於從此失落救恩,不再相信的人結局如何,不是人可以有限的智慧來妄議。可見,這五條中每一條都是衝著加爾文主義的救恩論而來的。不過,抗辯派秉承阿民念生前的信念要堅持「聖經、事工和和平」(「楊著」p41),正如阿民念所說,神學的目的為了讓我們加深敬拜神,一切理性的思辯都要入世,要服膺聖經的福音真理,而只會促使人更愛上帝 (「楊著」p43),他堅持使徒的宣稱︰「我們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林後五7) 問題是既然那些相信耶穌的人是在創世前預定,他們又經歷過聖靈的幫扶才能決志相信,為甚麼有人最終用他/她的自由意志選擇離開上帝,而最終沒有回轉呢?在上帝的公義與人的自由意志之間如何取得令人信服的理據,阿民念也只好抛出一句話企圖讓反對者「語塞」︰「上帝的確能做祂自己所要做的,但是祂不能做祂問心有愧的事,因為祂的意志在公義的範圍內受限制。」(「楊著」p43) 但反對阿民念主義的人不會為之語塞的,因為這句話帶來了無窮盡的詰問,1619年改革宗於荷蘭的多特(Dordrecht)
召開大會,會上宣佈抗辯派為異教徒,領袖們重則不是被判處死刑就是坐牢,輕則被剥奪教席或教職,多人流放國外,而頒佈的多特信條確立了改革宗的基本教義,為回應阿民念主義的「鬱金香」(TULIP)
鶴頂格教義 ,即是︰(「楊著」pp52-55)
(1) Total Depravity 全然敗壞︰始祖犯罪後,人類已經全然敗壞,缺乏選擇救恩 的自由意志,人必須有聖靈幫助,才能來到基督面前相信祂,這是神的恩賜;
(2) Unconditional Election 無條件揀選︰神在創世以前,按祂至高無上的旨意揀 選某些人得救恩,並不是因為預見他們的品德及反應,包括他們的信心及悔改 行為,神藉著聖靈使他們相信接受基督;
(3) Limited Atonement 有限的贖罪︰基督的救贖只對那些蒙揀選的人有效,聖靈 所賜的信心保證了那些基督為他們死的人所得的救恩永不失落;
(4) Irresistible Grace 不可抗拒的恩典︰聖靈向每個聽到福音的人都會發出外在的 呼召,這是可以拒絕的,但聖靈向那些蒙揀選的人所發出的內在呼召是不可抗 拒的,這人就會配合相信與悔改;及
(5) 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 (聖徒的堅忍) ︰凡蒙神揀選、藉著聖靈的幫助相信 悔改接受救恩的人,必然得到神大能的保守,永遠不會失去救恩。
楊東川認為多特信條在加爾文派中的地位猶如協和信條在路德派裏,兩者都是憑著「最高領領袖的觀點而有的合乎邏輯和必然的發展」(「楊著」p51),他認為兩者都開啟了「復原教索然無的經院哲學」、「著重於理智的協調,以致使神學有如衣冠楚卻缺乏生趣的人」(「楊著」p51)。我認為,這是對宗派信條過苛的指責,撇開那時挾著信條來維護每個宗派堅守的「正統信仰」剿滅反對派的過激手段,但我們可以從信條產生的歷史省思中,明瞭信條在當代教會中扮演的角色、地位與功能,讓我們後人可以分辨甚麼是我們的核心信仰要持守並竭力追求合一
,我們不要忘記,今日教會面對的問題比之昔日更見危機重重,但要解決這些關乎「基督信仰之為基督信仰」的問題,回到核心信仰的思辯過程卻是歷千載不變
,我同意廖炳堂博士在課堂上的教導,儘管我們對於教義爭論有不同的看法,聖經的真理我們還是要堅守的,有時我們想不通的,不是因為聖經說得不夠說服力,而是我們更應謙卑繼續堅持我們的理性追求,但正如阿民念所說,我們研習神學為要「促使我們敬拜神,並且充份說服我們、又爭取我們去這樣做。」[2]在極端加爾文主義與伯拉糾主義之間有沒有中庸之道呢?楊著認為,阿民念主義就是
(p60),問題是這是否對阿民念主義有過譽之嫌呢?甚麼神學主張都是按人的智慧與閱歷來構思出來的,當這主張被追隨者奉為圭臬變成主義,就失卻了「更新而變化」的靈活性,對聖經的解釋定為一尊之後,會因維護多年來擁護者建立的努力,而容不下反對者的聲音,我們只有無謬誤的聖經,但絕對沒有無謬誤的解經者,那些創宗立派的神學家或宗教改革家自是有他們非凡的洞識,但是他們都是神的僕人,猶如初期教會的先知一樣,即使聖靈充滿他們講說上帝的旨意,我們還是要對照聖經的啟示,秉持「以經解經」的原則,多點包容接納,也容許自己會看錯的可能,衛斯理約翰的態度與胸襟真值得我們學習,他能在聖公會呆那麼多年,又能接納教會出現靈恩現象,或許他才是阿民念最知心的朋友,主義與宗派說到底都只是門戶之見,我們必須要基於「一主一信一洗」,在基督裏竭力保持合一,在世上共同來建立基督的身量。阿民念主義在荷蘭萌芽,但在英國落地生根,無論是推行「政教合一」的安立甘宗或是敬虔主義的清教徒都從阿民念主義關於罪與恩典、自由意志和預定論中找著他們認為是建構他們神學主張的精粹,楊著第4章「淮橘為枳」引用中國「橘逾淮而為枳」的典故來說明阿民念主義從荷蘭傳播到英國之後變質,但這個典故是有貶義的含意,但從教會歷史發展來說,真正將阿民念主義生根茁壯的是在英國,無論是安立甘宗、清教徒以至衛斯理約翰創立的循道派,都能將阿民念主義與路德神學和改革宗信仰相結合,各取所需,而當中尤以循道派真的將阿民念主義發揚光大,若沒有路德的《羅馬書》講解啟蒙,衛斯理約翰不知何時才走出心靈的桎梏,若沒有阿民念主義的點撥,衛斯理約翰的「神人合作說」又不能發揮得那麼淋漓盡致,面對歷世歷代的聖徒他們因著敬畏上帝而思想出那麼深邃奧妙的神學思想,我們唸神學的人已寶山的山腳,我們猶如欣賞精彩糿談到阿民念主義如何而不是一成不變照單全收,正如廖博士在課堂上的教導,我們初學神學的學生應跟從一種神學思想的進路走下去,到有一天我們經過深入了解後,可以融匯貫通,再像英國改教時的基督徒在路德、改革宗和阿民念的神學主中找出自己一套可以遵循的神學進路,目的也如阿民念一樣,為的是過一個更加敬虔的生活。
正如加爾文主義是加爾文的支持者根據他的神學理念推演出來的,阿民念主義也是在阿民念死後他的盟友以血的代價將他的理念衍伸出來,不禁要問,假若加爾文或阿民念在世看到他們的「主義」學說,會再自行修訂嗎?可能隨著年歲的增長,英年時為抗辯而抗辯的理念,在對聖經的領受日漸深刻與聖靈的亮光光照下,阿民念或許會重整理念中蘊含著「半伯拉糾主義」或「神人合作說」的主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